经济学家反对送礼,认为给现金总比给礼物好。
究竟是送礼还是送现金好?论点各有人支持。
再来看看友谊的另一种表现:送礼。
礼物不像婚礼演说,礼物具有重叠的物质面。
不过,有些礼物的金钱色彩相对比较模糊,而另一些礼物则十分具体。
货币化已逐渐形成一种趋势,这又是社交生活日益商品化的一个转变。
反对送礼的经济学逻辑
经济学家不喜欢礼物。
说得更明白一点,他们很难理解送礼是一种合理的社交习惯。
从市场推论的角度来看,给现金几乎总比给礼物好。
自己的喜好,而送礼的重点是希望让你的朋友或你所爱的人开心,那么应该没有任何礼物会比给钱更好。
所以,如果你真的希望把礼物所能提供的幸福感发挥到极致,就不要买礼物,而只要折换成现金就好。
你的朋友或情人可以拿这笔钱去买你原本要买的东西,或者(更可能)去买能为他们带来带来愉悦的东西。
这是反对送礼的经济学逻辑。它会有一些条件上的限制。
如果你发现一种你朋友会喜欢,但不熟悉的东西,例如最新科技的小玩意儿,这个礼物为你这位跟不上时代的朋友所带来的愉悦感受,很可能会超过他自己用等值现金去买的东西所带来的。
可是,这是个恰好符合经济学家基本假设的特例。
送礼的目的是将接受者的幸福感或效用发挥到极致。
买礼物通常会摧毁价值
宾州大学的经济学家瓦德佛格(Joel Waldfogel)把送礼的经济无效率看成是私人的因素。
他所谓的“无效率”是指:你阿姨送给你价值120美元的生日礼物(菱形图案毛衣),对你来说的价值(或许很少);以及她如果给你现金,你可能会去买的东西(某种iPod)的价值,两者之间的差距。
1993年,瓦德佛格曾写过一篇〈圣诞节的重大损失?〉文章,讨论蔚为风气的圣诞节送礼浪费效用的现象。
他在最近出版的《小气鬼经济学:为什么过节不该送礼物?》中,针对这个主题增添,更新了一些资料,并加以分解。
「重点在于,别人在为我们购买衣服或音乐或任何东西时,不太可能比我们自己更善于为自己选择。无论他们是出于怎样的好意,我们还是可以预见,他们的选择总是会错失标的。相对于他们的支出原本可让我们满足的程度,他们的选择反而摧毁了价值。」
瓦德佛格运用标准的市场推论,获致了一个案例,那就是,在大多数的情况下,折现的情况会比较好:
「经济理论,以及常识引起我们期待,无论使用的是欧元,美元或以色列的新锡克尔,花每个块钱为自己购买东西,可以创造出比为别人买东西时,某些的满意程度⋯⋯购买礼物通常会破坏价值。只有在罕见的特殊最佳状况之下,才可能会跟给现金一样好。」
瓦德佛格在以经济逻辑反对送礼之后,又进行了数项调查,测量这种无效率的习惯到底消灭了多少价值。他要求接受礼物的人预计所收到的礼物的价格,以及他们愿意为该礼物付出的价格。
他的做法是:「我们对所收礼物的估价,会比我们为自己买东西的价格低了约20%。」
瓦德佛格根据这个20%的数字,算出全美节日礼物支出所带来的“价值毁灭”总值:“假设美国节日支出每年约650亿美元,这就是说,我们所获得的满意,比如果自己慎选给自己的礼物,少了约130亿美元。美国人以疯狂毁灭价值来庆祝节日。」
那为什么还要送礼?更重要的是心意
如果送礼是一项严重浪费与无效率的活动,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做呢?
这个问题不容易以制式的经济假设来回答。
曼丘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试着勇敢地这么做。
他的评论始于「送礼是个奇怪的习惯」,但他承认,通常在男朋友或女朋友生日时送现金而不是生日礼物,可能不太好。
可是,为什么呢?
例如,拥有优质产品的某家公司拒绝巨资打广告,这个举动不只是想直接说服客户,也是在对客户「发送讯号」,表示该公司对产品品质的信心强到突破花大钱去办活动。
一个男人仔细思考该买什么礼物送给女朋友,代表他「拥有女朋友想知道的私密讯息:他是否真的爱她?为她选择一样好因为选择礼物需要花时间和心力,所以挑选最贴切的礼物就是在「传达他对她的爱意这个私密讯息」的方式。
这是思考关于恋人和礼物的一种异常笨拙的方式,发出爱的讯号与表达爱意并不相同。
说是发送讯号,会让人误以为爱情是一方向另一方报告的私密资讯。
如果真的是这样,那么现金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—金额愈高,讯号愈强,(可能)爱意也愈深。
但,爱情并不只是或不全是私密的资讯,它是和另一个人相处或回应的方式。
付出,尤其是用心的付出,可以是一种爱的表达。
就表达的角度而言,可以传达心意的好礼物不只是以取悦对方为目的。
它应该不只是满足收礼者的消费性喜好,而应该能反映特定的亲密关系,吸引并连结接受礼物的人。
送礼能反映特定的亲密关系
如果,你去参加一个远房表亲的婚宴或生意伙伴小孩的犹太成年礼,那么你可能还是从婚礼礼品清单中买一样东西或给现金比较好。
可是,如果给朋友、情人、配偶现金而不是礼物,那会就会你有点轻率,漠不关心,仿佛你只是想花钱交差了事。
经济学家暨部落客塔巴洛克(Alex Tabarrok)说:
“我身体里的经济学家说,他提供一个很好的反证,可以反驳功利主义者说,最理想的礼物是我们会为自己买的东西。假设有人给你100美元,你用这笔钱去买车子的一组轮胎,你的效用由此达到最高。
但是,如果你生日时,你的情人送给你一个汽车轮胎,你可能不会太高兴。🤣
塔巴洛克指出,我们多半会宁可送礼的人买一些不那么实用的东西,那些我们不会去买给自己的东西。我们会宁可从密友那里得到可以满足自己的“狂野,热情,罗曼蒂克”那一面的礼物。
我认为他言之成理。
送礼之所以未必都是脱离效用改变的不理性行为,主要是因为礼物不只与效用有关。
有些礼物所表达的人际关系是在连结,挑战或重新解释释我们的自我认同。
这是因为友谊不只是朋友彼此互有助益,也是关于如何在彼此相伴之下,共同获得个性与自觉的成长。
就如同亚里斯多德的教诲:最好的友谊具有成长性、教育性。
如果将朋友之间的所有赠与都予以金钱化,友谊就可能会因为充满功利主义的基准而遭到破坏。
现金被污名化为「俗气礼物」?
即使是从功利主义角度来看送礼的经济学家,也不能不注意到,现金礼是个特例,而不是惯例,尤其在同侪、配偶以及重要对象之间更不适用。
对瓦德佛格而言,这就是他所责难的无效率的来源。
那么,在他认为,到底是什么在驱动人们坚持送礼这种会造成莫大价值毁灭的习惯呢?
主要就是因为现金被视为带有污点的「俗气礼物」。
他并不去探究人们认为现金礼很俗气这件事究竟是对是错,相反地,他认为这种污点除了很遗憾地倾向于降低效用之外,还是一种不具基准重要性的社会未开化现象。
瓦德佛格写道:「耶诞节时大家之所以都送实体的礼物而非现金礼,主要就是因为送现金被污名化。如果没有这个瑕疵,送礼的人都会送现金,而收礼的人就会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。如此一来,花同等金额的钱,满意度却可以达到可能范围内的最高水准。」
杜伯纳和李维特也提出类似的观点:人们对于赠与现金礼的迟疑,主要是由于它是一种「社会禁忌」,这个禁忌破坏了经济学家对于「美好有效交换」的梦想。
送礼的经济分析描绘出市场推论的两种明显特征。
第一,它显示虽然市场推论坚持价值中立,却又是如何夹带著特定的道德评断。瓦德佛格并未考量现金礼被污名化其来有自,也不问这样的污名化是否有充分理由,而只是认定那是对效用的一种非理性障碍,是理想上应该要加以克服的一种「机能障碍的习俗」。他并未考量另一种可能性:现金礼的污名其实可能反映出值得保存的基准,例如与友谊结合的心意的基准。
坚持所有礼物的目的是将效用极大化,无疑是在假设,在友谊方面达到效用极大化才是道德上最适切的做法,而且对待朋友最正确的方式就是满足他们的喜好—而非挑战或加深其喜好,或是使其增添变化。
所以,经济学反对送礼,并不是一个道德中立的主张。
它已经预设某一种特定的友谊观点,而这个观点或许会被视为不足。
然而,无论经济学对送礼的观点在道德上有何欠缺,它已渐渐成为主流。这就带我们进入送礼的第二个明显特征。
虽然经济学对送礼的观点在道德的假设上可能造成争议,但它已逐渐成为事实。在过去二十年来,以钱代礼的现象已逐渐表面化。
内容来源《钱买不到的东西:金钱与正义的攻防》
“礼尚往来,往而不来,非礼也,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”古人的礼学,千年的习俗,是一种文化,也是一种人际交往智慧。
送礼送什么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有心意的礼品、礼物、经验及服务,为送礼提供客观中立的决策方案,用心为客户找到每一份真挚而别出心裁的特别的礼物。
*文案、内容及展现形式,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
*正品行货百分保障,这是送礼送什么的第一准则,安心选购,我们承诺,如遇假冒产品,将无条件追偿损失。
*商品价格,为礼品礼物的市场指导价格,非最终实际销售价格,根据不同促销活动,最终价格可能更高或更低。
*若礼品礼物内容、购买链接等有错误,希冀下方留言,非常感谢您的指正。笔芯~